有這麼一個說法:無論是人類的頭腦或身體,真正有被開發使用的部份,其實還不到百分之五的說法。即便是被認為最聰明的科學家愛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),研究指出,他的大腦也僅有百分之十左右的使用度而已。
我曾經在探索(Discovery)頻道上看過節目針對”天才兒童”的議題追蹤探討。紀錄片中以一位音樂神童為主軸,觀察他的生活與行為,來探究這樣的才能究竟是與生俱來的?還是後天特別的因素所造成的?
他們發現,這些所謂天賦異稟的孩子所花在練習的時間,相對於比賽中獲得第二名兒童而言,都在兩倍以上;相較於”被迫”地從事練習,這些孩子是自發性的”喜愛”去做這些練習。
他們也發現,這些孩子即使不是在練習的時間裡,腦海中也經常在思考著相關的問題(如為什麼這裡做不好,怎麼樣能夠做的更好等)。
那麼你認為他們的才能是天生的?還是熟能生巧的結果?
有一次我跟朋友去參觀美術館,他看著一副圖畫感嘆道:「我大概這一輩子也畫不出這樣的圖吧!?」
「假如讓你從今天開始,每天畫八小時,畫上十年。你覺得你還是沒辦法畫出這樣的圖嗎?」
我明白這樣的說法或許很不實際,但我只是想表達:這不是能不能,而是想不想、願不願意去做的問題。
(John Coutis:網路上有許多影片,這裡提供一個)
有的人在還沒開始嘗試之前,就說自己腦袋比較笨、搞不懂學問;身體比較笨重虛弱、無法從事運動等等理由來打退堂鼓,對我來說,那只是在找藉口合理化自己行為的一種自我心理保護機制而已。仔細觀察並比較自己與那些你所謂有才能的人、表現名列前茅的人所付出的時間與努力,再來下定論吧。
我說這些話,並不是想要打擊那些想要表現,卻又一直表現不佳、內心湧現酸葡萄心理的人。我認為,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,一個人在某個方面表現勝過自己,意味著對方一定相對花了更多時間在上面;相對的,自己也就多了一些時間是使用在不同的領域上的,也就代表了自己可能在其他技能上更勝一籌。
正所謂”術業有專攻”、”天生我材必有用”。與其自艾自憐不如他人,不如思考一下自己的長處在哪裡。
「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寶藏正在等待著他。」
假如你一直覺得自己不得志,工作做的不開心,或許可以試著思考:
這真的是我想做的事嗎?(因為如果真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情,一定會做的很開心的。)
假如是因為某種現實因素而不得不從事的工作(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是如此),那麼,找點能讓自己開心點的理由或事情來做吧。因為這樣的情況在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;然後想想,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做或該做的事吧。
留言列表